鲤城区:探索古城征收新模式 打造“以旧换新”新典范

日期:2024-08-29 15:30 来源:鲤城区住建局 浏览量:
  泉州市鲤城区红梅新村建设于1978年,是中心城区老式预制板房最多最集中的小区。由于建成投用已久,生活居住环境差、建筑结构安全性能差、社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老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诉求强烈。为破解区域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等隐患问题,鲤城区策划实施红梅新村危旧房屋改造更新及红梅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创造了新的经验、新的速度、新的样板,也为今后在城市建成区内集中成片危旧小区的改造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新模式:“以旧换新”实现双向奔赴

  一是探索“成片改造+分类施策”路径。红梅新村是城市建成区内集中成片的危旧片区,传统的征收安置模式并不适用。自2023年7月以来,鲤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主抓、亲自指导,持续探讨新的可行改造路径,累计召开15次专题会议,开展4轮前期调查摸底,深度结合片区实际及居民群众诉求,充分凝聚政府和居民双向合力。按照“不同模式、分块实施、同步启动、统一开发”的原则,以红梅新村商住楼为主体范围,策划生成“红梅新村危旧房屋改造更新项目”,同时统筹周边5个地块,策划生成“红梅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并分别研究编制《红梅新村危旧房屋改造更新实施方案》《红梅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

  二是首次采取“征收+改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征收补偿安置模式,红梅新村危旧房屋改造更新项目首次采取“征收+改造”的模式,按照古城范围内现行房屋征收补偿政策体系,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置特定的优惠奖励措施,由全体业主共同承担改造更新成本,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打破传统征收“等价值置换”模式。

  三是实行“政府统一收储改造更新+定向定价商品房”方式。由政府统一收储改造更新,全体业主共同出资承担改造更新成本,政府统筹周边地块重新规划布局,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后,再通过实行定向定价商品房办法,以价格调节方式解决业主出资的问题。定向定价商品房用地按规定程序收储和出让,由竞得单位负责开发建设,定向定价销售给参与改造更新的住户,推动实现居民房屋的“以旧换新”。

  新速度:“晾晒比拼”造就捷报频传

  一是成建制大兵团作战。成立鲤城区红梅新村危旧房屋改造更新项目指挥部,采取“1+6+8”集团式推进模式,下设1个办公室、6个职能组和8个征收工作组,其中,8个征收工作组由218名各街道干部和13名区直单位干部,以及25名征迁咨询服务、测绘公司人员组成。

  二是集成式专业化培训。召开红梅新村危旧房屋改造更新项目工作动员会暨业务培训会,具体解读征收协议签订程序,邀请法律顾问详细介绍项目法律关系及注意事项,选派7名干部驻点项目指挥部,随时提供政策解读、业务指导,确保各工作组理解政策、吃透政策、讲好政策,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是竞赛式项目化推进。征收工作采取处级干部挂钩负责、每个街道分片包干的方法,划分确定责任片区和任务数量,各组亮成绩、晒进度,开展房屋征收竞赛。各征迁小组抢抓学校暑假“黄金期”,将办公地点设在小区楼栋里,近距离掌握民情民意,形成精准有效的“一户一策”,确保谈一宗、成一宗、销号一宗。自项目正式启动征收以来,首日突破60%、10天突破99%,目前已完成所有套房征收协议签订工作。

  新样板:“暖心惠民”铸就和谐征收

  一是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红梅新村位于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项目实施前,完成世遗影响评价、考古、50年以上老建筑普查等系列工作,聚焦重点,充分论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理念,最大限度降低项目建设对世遗古城整体风貌影响,处理好片区改造和古城保护的关系,确保建筑高度、风格、尺度符合《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要求。

  二是坚持惠民与便民并行。充分考虑新旧户型差异问题,从细入手,从严把控,精准对接房屋设计,保证大多数户型的实际使用面积不缩水,对于在选房时因结构、户型等原因需多购买的部分,按“最接近面积、最少套数”原则,设定优惠结算价格。选房摇号现场全程直播、录像,当日共有410余户居民参加首批抽取选房顺序号。

  三是坚持改善与安全并举。作为迄今为止泉州古城范围内最大规模的房屋更新项目,更新改造后的红梅新村将配套电梯、地下停车场、社区公共服务等功能性设施,从而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无电梯、公共设施配套短缺、土地使用权续期等问题,致力于消除片区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等隐患,优化区域整体功能布局,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