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永春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工作 探索传统村落“可持续”模式

日期:2025-11-11 15:26 浏览量:

  永春县持续深化“点、线、面”推进思路,围绕“两区、一线、多点”总体格局,聚焦项目落地、机制创新、业态融合,扎实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各项任务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一)核心片区标杆项目

  1.岵山·仙夹片区:完工古镇应急管理站建设,完成22栋古厝及塘溪古街骑楼式建筑修缮活化,推进古镇污水自来水改造提升工程,深化漆艺小镇建设,完成漆线雕展示馆、漆艺工作室及漆艺发展办公室装修提升,成功推进“中国漆艺之乡”品牌复评。

  2.五里街片区:完成魁星阁及民俗文化展示馆项目,实施白鹤拳武术传承中心主体建设及附属工程、白鹤拳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持续优化五里古街改造,完善消防、景观等配套设施。

  (二)非片区特色项目 

  1.文化活化类:推进东关北硿茶厂建筑物加固提升,完成茶文化展示中心、旧物沉浸体验中心等核心场馆修缮;完成达埔镇汉口村古厝修缮,完善香品生产展示示范基地配套。

  2.基础提升类:完成花石社区7栋古厝连片修缮,落地星空屋民宿基地及劳动教育基地;推进魁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北区基础施工,实施景区道路提级改造。

  (三)专项支撑项目

  1.数字赋能项目:完成岵山镇数字博物馆打造,上线海峡租养平台,完成5栋传统建筑租养认领对接。

  2.规划与传承项目:深化《永春县历史风貌保护规划》落地实施,依托3个传习所(瓦工、漆艺、木工)开展研学培训活动。

  二、强化组织领导、团队保驾护航 

  1.强化组织统筹:成立县长为组长的领导专班,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破解项目堵点;同时成立五里古街片区指挥部,保障项目高效推进。

  2.创新推进模式:推行“以修代租+本地实施+专家陪跑”模式,聘请本地工匠按“修旧如旧”原则开展古建修复;采用“资本+运营”双轮驱动,深化与农文旅集团合作,强化国企共建共创。

  3.压实责任保障:落实历史建筑保护楼长制,乡镇、村委会、产权人分级担责,每月开展日常巡查;统筹上级补助资金、专项债券及社会资本,保障项目资金支付率100%。

  4.技术支撑护航:委托省村镇中心、福建工大等专业团队提供陪伴式服务,在消防改造中应用远程监控、电气火灾监测等“智慧消防”技术,委托同济大学开展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

  三、永春经验日益显现

  (一)保护利用模式日趋成熟

  构建“留住村民、留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春模式,古厝活化利用率显著提升,3个传习所实现非遗文化、传统技艺与古建保护有机融合,全年开展研学培训活动超50场,带动传统技艺传承推广。

  (二)特色街区影响力持续扩大

  五里古街“三合一”建设成效凸显,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等多项荣誉,2025年春节元宵国庆期间客流量超80万人次;“状元巡街”“木偶戏”等特色活动常态化开展,成为央视重点报道的文旅名片。

  (三)产业融合效应全面释放

  串联三条示范线路,整合漆篮、永春香、老醋等特色产业,形成“文旅+研学+文创”融合业态。旅游集散中心研学大楼累计接待研学团队约1.6万人,岵山研学基地、魁星书院等运营项目成为产业增收新引擎,传统村落业态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岵山镇历史文化保护经验入选住建部示范案例,五里街特色文化街区经验获泉州晚报专版报道并亮相泉州市城市更新年展;“魁在永春”系列文化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10万人次,永春白鹤拳、古厝文化等IP知名度持续扩大。

  (五)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全面加强

  累计完成供水管网109.5公里、污水管网10公里建设,传统村落用水条件显著改善;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率100%,智慧消防系统覆盖核心片区,古镇应急管理站投入使用,为传统村落安全保驾护航。

  (六)传统元素融合打造示范线路。

  通过对全县历史文化脉络与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梳理,融入漆篮、芦柑、荔枝、老醋、熟地、永春香等元素,形成仙夹-岵山-五里街、桃城花石-东关、蓬壶-达埔三条示范路线,将原本相对独立的传统村落进行串联整合,增强文化吸引力,提高我县传统文化竞争力的同时,让传统村落更具多元化。

  (七)传统村落“可持续”模式

  充分利用传统特色产业、非遗文化、农副产品,吸引带动传统村落原住民发展本土特色产业,如:岵山镇在集中连片中将部分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用于老醋馆(树德堂)、荔枝馆(敦福堂)等展馆展示当地的非遗传承及历史传承。形成传统村落“留住村民、留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