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拟列入泉州市辖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单的公示

日期:2021-01-27 15:50 浏览量:

为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根据《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泉州市城乡建筑风貌管理工作办公室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关于开展第三批历史建筑推荐及认定公布工作的通知》(泉建村〔2020〕31)要求经过区级组织普查、专家论证、征求产权人意见,市住建局、文旅局、资源规划局组织专家复核等程序,形成列入市辖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单 (详见附件),现予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为2021127日至202123日止。在公示期限内,如有意见或建议可通过来电或者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反映。

联系地址: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行政中心A612;

联系电话:22179628

电子邮箱:sxczb22178953@163.com。
 
附件: 拟列入市辖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单

 

 

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1127日   


拟列入市辖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单

序号

所属街道

名称

位置

列入理由

年代

一、鲤城区(9处)

1

开元街道

 

惠世楼

 

鲤城区开元街道中山北路34号

(二院内)

 

惠世楼,由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设计,1917年建成。从建筑的平面形制来看,为前部“凹”字形与后方“T”字形相结合的格局形式,现存的旧址两边的侧楼已被损毁。从建筑的外立面来看,中间突出的塔楼在形态上对构图进行统领,顶部为三角形山花 ,外立面为平梁式外廊,方柱圆柱结合运用。屋顶错落有致,外立面以红砖砌筑,细部处理精美考究,端庄典雅。

1917年

2

鲤中街道

 

螺珠巷11号洋楼(叶氏洋楼)

 

鲤城区鲤中街道螺珠巷11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其中东侧二层户主为南安叶氏,到印尼做茶叶生意发家,寄回侨汇于此买地置业。 西侧单层平房则是建房师傅为自己所盖。抗战时期还因结构坚固作为街巷避难场所。建筑外立面水刷石饰面,镜面墙古铜钱纹路。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多由海外进口。一二层匾额分别为“南阳智诚”“南阳叶氏”,彰显独树一帜的闽南宗族建筑文化特色。

1937年

 

3

鲤中街道

 

螺珠巷13号洋楼(叶氏洋楼)

鲤城区鲤中街道螺珠巷13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与南侧11号同为印尼华侨叶氏所建。两栋三开间洋楼并联,柱廊及外墙面水刷石饰面,色泽质朴。外廊平梁表面装饰模仿传统建筑梁枋彩绘的三段式构图,体现地域建筑文化的融合。柱头、檐口用叠涩线脚装饰,增加建筑的精致感。

1937年

 

4

鲤中街道

 

后城140号大厝

 

鲤城区鲤中街道后城140号

 

该建筑为后城何氏祖厝建筑,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为692.54平方米。大厝为闽南传统三进三开间布局,带前回向民居式建筑,建筑格局宏大。建筑拼花砖工艺精美,入口两侧为古钱纹,主厝镜面墙用预制梅花砖,天井院墙用万字纹拼花,装饰工艺富于变化。水车堵泥塑雕饰组合多样,花草瑞兽等题材寓意吉祥。上落穿斗式木屋架,下落为插梁式,做法具有地域代表性。

清代

 

5

鲤中街道

 

龙玲阁

 

鲤城区鲤中街道奎霞巷32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三开间二层,三面外廊。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连同地面水泥花砖均由印尼进口。西式山花压檐,简洁干练,带有装饰艺术风格。护栏为闽南常见的绿釉宝瓶栏杆,带有“保平”之寓意。内部狭长型深井,体现出鲜明闽南文化属性偏向的平面样式。

1945年

 

6

鲤中街道

 

庄正故居

 

鲤城区鲤中街道西街481号

 

该建筑为闽南传统三间张大厝,为庄正府邸,庄正是清同治壬戌乡试第36名举人,赐进士出身,内阁中书舍人,官居五品。大厝原有三落,后延续加盖了书房、后花圃、护龙、果园等附属建筑。建筑坐西南朝东北,有别于街区垂直于西街的朝向,可见厝主相地选址之考究。修缮后大厝整体规制完整,工艺做法具有地域代表性,内部构件泥金画漆,装饰纹样细腻。墙上尚有清代文魁石刻,人文气息浓厚。

清代

7

鲤中街道

 

八角楼

 

鲤城区鲤中街道西街510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上世纪初汤家四兄弟于印尼经营布匹生意,积累财富后,1936年置地盖此洋楼。建筑平面为塌岫式,两翼突出部分各有四角,故得名八角楼。建筑主体钢混结构,铁质窗花从印尼运回,以铆钉焊接而成。泥塑装饰部分由惠安工匠完成,雕琢工艺考究。入口门楣上,有泉州清末举人曾遒所书“勋卿世第”,赞扬汤家为官宦之家。楹联“依圣里傍义城宏兹峻宇,背清源面紫帽造尔中山”,巧妙地嵌入了西门“义城门”与 汤家“中山堂”的堂号,浑然天成。

民国

8

海滨

街道

 

陈文卿故居

 

鲤城区海滨街道水门社区马坂巷10号

 

该建筑为抗战时期 “东南七省药王”陈文卿的洋楼别墅。清代时,他曾入股的“昌隆参药行”就开在中山路一带,那时候泉州药市惟其马首是瞻。建筑前用院墙围合石埕,门楼山花为伊斯兰火焰形拱券式。主体为三开间二层单体洋楼,西南侧设置砖券外廊,柱头、分层线脚处均有红砖叠涩装饰,体现了细部装饰的考究。

民国

 

9

海滨

街道

 

鳌江别墅

 

鲤城区海滨街道马坂巷61号

 

该建筑为国民党泉州商会会长丁文塔故居,他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泉州城的富商之一。大厝又称鳌江别墅,三间张两进,厝前设石埕。建筑装饰细部华丽,人文气息浓厚。塌岫入口有石刻治世家训,“沉爱亲仁”、“崇义蹈和”等对联可见厝主涵养。下厅有时人许宗岳格言、曾遒与苏镜潭录黄仲则诗、方景熙墨书四幅,均为建筑点睛之笔,颇为高雅。

民国

 

二、丰泽区(4处)

10

东湖街道

水漈路46号苏氏宗祠

丰泽区东湖街道东湖村水漈路46号

该建筑为闽南传统三间张两落大厝,两侧加建护厝,附前埕。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壬申年(1992年)重修,基本保留原有规制和传统工艺。塌岫路口为装饰重点,木构做透雕装饰。上厅悬挂“御赐怀忠”“忠勇家风”匾额,纪念祖上苏氏的功绩与荣光。目前苏氏宗祠为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

清代

11

东湖街道

水漈路79号苏美泮故居

丰泽区东湖街道东湖村水漈路79号

该建筑始建于1927年,为当地名人苏美泮故居。建筑为三间张大厝“楼化”形成的二层外廊式洋楼,主体用传统胭炙红砖搭配花岗岩白石砌筑,镜面墙拼花砖工艺精美,次间上“万字纹”丰富立面装饰。二层外廊火焰形、弓形拱券组合排列,富有韵律,檐口泥塑排水兽具有南洋风情。该建筑是东南亚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发展至具有闽南地域装饰风格的典型洋楼。

民国

12

丰泽街道

李清纶故居

丰泽区丰泽街道东美社区妙云街36-1、36-2号

该建筑是旅菲华侨李清纶归国回泉时所建,红砖白石,中西合璧。古厝按闽南古建筑传统规制打造,为传统院落式民居,带有“外中内洋”式洋楼的风格。外墙由红砖所筑,其上雕琢细腻,工艺非凡,生动的壁画则展示精湛的技艺。屋内飞梁画栋,木雕、砖雕等制作工序相当繁杂;二楼小洋楼,天花板上是南洋风格的倒莲花雕饰,与独特的西式窗棂、半月门搭配,别具一格。

民国

13

清源街道

埔任巷150号祠堂

丰泽区清源街道环清社区埔任巷150号祠堂

该建筑为闽南地区家族祠堂,民国时期建造,后历经修缮,门楼为2002年翻建。堂号“仑山衍派”,为蔡氏族裔源流。上厅部分保存完整,檐下木构为原本构件。屋面覆板瓦,规带上覆一道筒瓦。硬山顶燕尾脊,脊堵上有花砖装饰。

民国

三、洛江区(5处)

14

罗溪镇

赖波水故居

洛江区罗溪镇翁山村过溪10号、6号

该建筑为印尼华侨赖波水故居,由碑刻纪年可知建造年代为1939年(己卯秋月)。两栋大厝并联,均为五间张三落布局,其中10号单边护厝。10号厝檐下木构工艺细腻,竖材花篮均有花卉草木、人物瑞兽雕饰。第三进建二层阁楼,绿釉栏杆、尖券木窗等构件体现外来建筑符号。6号厝拼花砖工艺考究,镜面墙结合人字纹、龟背纹组砌方式,有“人丁兴旺、龟年鹤寿”之寓意。

1939年

15

罗溪镇

黄奕聪故居

洛江区罗溪镇后溪村后溪25号

该建筑为印尼华侨黄奕聪故居,黄奕聪为金光集团创办人,热心公益,其在中国捐赠的总额已超过6亿元人民币。建筑始建于明朝,由上厅挡壁红砖上纪年可知保存建筑年代为1931年(辛未年)。大厝五间张两进平面布局,单边护厝,厝前设石埕。镜面墙红砖密缝砌筑,组合样式多变。水车堵用瓷砖贴面,做法较为少见。上厅屋架硬山搁檩造做法,步口处为装饰重点,雕花精细,描金画漆。

始建于明朝现有建筑为1931年

16

罗溪镇

廖尚武故居

洛江区罗溪镇建兴村岭头7号

该建筑为泉州市正骨医院创始人之一,著名武术、骨伤名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廖氏正骨疗法”传人廖尚武故居,始建于1949年。建筑平面三开间二进,为三间张大厝楼化样式。第二层天井呈八卦形状,故称为八角楼。一层花岗岩石垒砌,二层红砖封壁。门窗楣顶多为红砖拱券装饰,

二层对看堵用龟背纹砖贴面。主体屋架搁檩造做法,屋面、外墙色泽较暗,为洛江地区常见做法。 现状内部破损,无人居住,但墙体、样式风貌犹存。

1949年

17

罗溪镇

尤民生故居

洛江区罗溪镇垵内村铁头墘1号

该建筑为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昆虫学科带头人尤民生故居。建筑为传统五间张两进大厝,始建于1954年。塌岫入口,门框上堂号“沈水流芳”以示不忘家族源流。镜面墙红砖席纹拼砌,不同开间拼砌方式富于变化,体现了手工艺时代营建方式的考究。上厅挡壁半壁红做法,硬山搁檩造屋架。大房开设红砖气窗,上部留有二层阁楼。该建筑保存完整,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

1954年

18

马甲镇

大夫第

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外厝7号、7-1号

大夫第左厝为传统五间张三进大厝,始建于清朝,是时任监察御史杜中士之故居。双塌岫入口,看埕堵上有花草瑞兽砖雕。下落插梁式屋架,上落穿斗式,木构件上均作精美雕饰。杉木隔墙仍见古朴风貌,厚实质朴十分珍贵。屋面覆板瓦,垂脊两侧做三道筒瓦,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做法。上落燕尾脊旁兽首体现厝主身份地位。

右厝该建筑为传统五间张三进大厝,单边护厝,与大夫第左厝并联。双塌岫入口,镜面墙红砖密缝砌筑,样式质朴。下落插梁式屋架,上落穿斗式,木构件上均作精美雕饰。杉木隔墙仍见古朴风貌,厚实质朴十分珍贵。屋面覆板瓦,左右规带筒瓦各三行。

清代

四、台商投资区(7处)

19

洛阳镇

南华楼

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下曾村下曾205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建筑主体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仅在檐口、山墙部分用胭炙红砖点缀。正立面弧形出规外廊,两翼上下窗间用马约利卡瓷砖饰面,装饰效果浓郁。山花上有精美堆剪,尤其是楼号上方两个手持镰刀、锤子,代表无产阶级劳动者的人物意象,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感与人情味。

建国后

20

洛阳镇

陈埭头村碉楼

台商投资区洛阳镇陈埭头村陈埭头544号

该建筑为村庄防御性碉楼,石结构,单开间三层,形似碉堡。清末民初地方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建筑外立面设有眺望窗及射击口,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碉楼保存相对较少,具有稀缺性与代表性。

清末民初

21

东园镇

细铁楼

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龙苍村埭庄540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系旅菲华侨细铁先生故居。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现活化作为乡愁记忆馆。建筑主体为花岗岩石砌筑,墙堵、山花、檐墙等位置用红砖封壁。平面呈退台式,造型宛如船屋。屋内采用了“四房看厅”的布局,体现出鲜明闽南文化属性偏向的典型平面样式。

1950年代

22

张坂镇

埕边1031号洋楼

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埕村埕边1031号

外廊式洋楼,平面四开间,中轴对称。建筑主体花岗岩条石砌筑,在檐墙、栏杆用绿釉宝瓶栏杆装饰。分层线脚、檐口下有泥塑滴水兽,增加生活意趣。大门两侧设石棱花窗,匾额上刻有“珠峰毓秀”“麟凤呈祥”,寄托吉祥寓意。

1964年

23

张坂镇

兴怀楼

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埕村埕边1120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建筑主体为花岗岩石砌筑。塌岫式外廊,马蹄形、伊斯兰火焰形拱券交错排列,体现外来建筑符号印象。西式山花压檐,简洁现代,强调竖向线条,带有装饰艺术风格。屋顶建有两座八角塔楼,飞檐翘角燕尾脊,带有闽南地域风格。室内四房看厅格局,楼梯设置于榉头间。堂号“内黄传芳”,表明厝主祖籍河南安阳。二层匾额“棠棣聊辉”,以示兄弟之情。

1956年

24

张坂镇

雪凝含晖

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埕村埕边1265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建筑主体为花岗岩石砌筑,内部胭炙红砖隔墙。塌岫式平面,两翼突出六边形角楼,屋顶各用混凝土球面墙压檐,造型尤为别致。正立面细部多用叠涩线脚装饰,泥塑滴水兽栩栩如生,做工精细。身堵石刻上记载厝主早年南洋经商履历以及关怀桑梓难忘故土之情,人文气息浓厚。

1952年

25

百崎回族乡

后海214号洋楼

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后海村后海214号

该建筑为闽南近代外廊式洋楼,建筑主体花岗岩条石砌筑,镜面墙、山花用胭炙红砖,色彩、材质具有地域代表性。平面三开间,一层塌岫入口,二层平檐外廊。分层线脚、檐口用叠涩装饰,增加建筑精致感。西式山花压檐,两个书童拉开书卷,显现出楼号。该建筑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发展至具有闽南装饰风格的典型实例,工艺精湛,格局完整。

1951年